發表于:2014-04-18 00:00:00來源:中國企業家網人氣:4856
編者按:最新流傳的一個段子這樣說:“幾年前微信之父張小龍做研發時為避免干擾住進了龍泉寺西廂房,結果對幾個問題苦思不得其解,一氣之下把資料撕得粉碎。一僧人進來打掃衛生時幫他把資料重新粘貼起來,還寫了幾行字,這么復雜的問題居然解決了……”
北京西北鳳凰嶺山下的龍泉寺,上次進入公眾視野還是因為北大柳智宇的事情。彼時,這位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獎、“數學奇才”放棄到美國麻省理工就學的機會,赴龍泉寺修行。如今,高知僧人又讓這座有1000多年歷史的寺廟“火了一把”。因為,關于“龍泉寺信息技術組”—一個隸屬于龍泉寺檔案室小團體的情節,有些近乎張揚地在IT男之間流傳。
本刊記者采訪到龍泉寺方丈學誠法師,將系列問題拋給了他,學誠法師一一回答。以下為采訪實錄:
學誠法師,北京龍泉寺方丈,16歲剃度,佛教領袖趙樸初在世時對他頗為看重。1989年,23歲的他升座廣化寺方丈,是當時國內年齡最小的名寺方丈。學誠法師在微博與推特上都十分活躍,他的言論還被弟子組織的翻譯班底翻譯成成英語、西班牙語、德語、法語、韓語、日語、泰語7種語言在海內外傳播。
CE:前不久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參觀谷歌并戴上谷歌眼鏡,輿論嘩然。作為龍泉寺方丈,你也有微博和推特賬號,還很活躍。但更多人可能還是認為,和尚應該青燈古佛不問世事。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?
學誠法師:這其實是關于宗教如何面對現代文明的問題,具體來說就是怎么對待科學的問題。西方在中世紀時,科學和宗教產生過嚴重沖突,發生了諸多不幸的事件。現在佛教、道教、伊斯蘭教、天主教和基督教,構成了中國五大宗教,它們在中國的關系比較和諧,但有些宗教在有些地方出現了宗教極端主義或者原教旨主義思潮,原因就是對現代性回應不足,跟現代文明不容易吻合。
科學追求實事求是,需要不斷修正創新發展中的一些錯誤,所以宗教對科學要包容,與科學很好的接觸。互聯網帶來的社交互動便利性和信息流是現代科技很好的成果展示,同時科技與人的工作學習生活已經密不可分,這些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已經不可阻擋,不是說你接受不接受,而是你不接受也得接受。我們應該更加積極地來面對技術。
CE:你在博鰲論壇上與劍橋大學教授MartinJacques一起討論東方文化,他提到當我們面對一個當代問題,想要從佛祖和孔子那里得到答案時一定要謹慎小心,因為時代的框架與當時不同。那是否意味著宗教需要加入適合于當代的新內容?
學誠法師:不是加入新的內容,而是新的詮釋,就是在現代人的理性和思維體系下,怎么能夠結合和現代人的一些問題,進行詮釋性的解讀和回答。佛祖釋迦牟尼在2500年前立言,那時社會文化背景與現在差別非常大,如果沒有對佛經的新詮釋,現在人很難理解其中真正的含義。
CE:很多人覺得這個社會還是有它的病癥所在,在你看來主要病癥是什么?
學誠法師:我覺得就是外在發展過度。我們整個社會應該適度發展而不是過度發展,同時我們的心靈世界也需要發展。
西方工業文明幾百年,中國改革開放才30多年,進入21世紀以后經濟全面提速,加入WTO以后有了更大發展,在這么短的時間,中國為世界提供了那么多產品,物質背后的創造力是驚人的。但發展如此快速,自然而然精神問題也凸顯出來。我們的社會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。我認為,傳統文化的力量就是讓快速發展的社會跑得不要那么快。
CE:歷史上中國的佛教在傳承上發生過斷裂,現在其實面臨一個重建和傳承的問題,龍泉寺希望怎么做?
學誠法師:龍泉寺希望探索的是傳統佛教教理教義如何為現代人所歡迎、所接受,這就需要去關注當代人所關心的問題,比如在我們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誠信和安全的問題,像食品、藥品安全問題。傳統宗教僅僅關心人的問題,現在宗教也要關心社會問題。傳統宗教存在于過去比較封閉的農業社會,而當今社會人的流動性很大,不同國家、民族、膚色、族群的人來到廟里,這就存在如何面對不同文明的問題。我們要有包容精神,互相尊重,多元共存,互相借鑒。面對物質文明巨大發展的同時精神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,我覺得佛教、道教等都能夠提供有益補充,豐富現代人的精神世界。
CE:對于中國的企業家群體,你想說一句什么話?
學誠法師:企業家,第一,先做人、做好人;第二,做好事;第三,守誠信;第四,(思索片刻)有信心。